敵人VS能力
這幾天看到因為疫情,各界老闆們因應所做的對策,覺得挺特別的。每個產業和每種性格的老闆,確實在應對危機時,會有不一樣的反應和決策。
在宣布三級警戒時,我自己手邊被強度影響的,除了一小票員工外,有實體的咖啡廳、有租人的店面、有一堆可怕股票、有線上學院的十幾場實體活動、還有需要不間斷出貨的電商品牌。
可想而知,我從那天到現在變動和忙亂程度有多大。終於在昨天晚上有點喘息的時間時,我一個新加坡有錢人家的孩子問我咖啡廳還好嗎,想要打給我問一下到底該怎麼好好經營事業,於是就聊了起來。
聊了一下,P女士說雖然因為她在新加坡開的店都沒客人,暫停營業了四個月,但好險房東是媽媽的親戚的朋友,所以月租21萬台幣的“小店”先放著等半年看看沒關係,然後她說因為疫情嚴峻,所以想趁現在把前幾年買的一艘船拿來改裝一下。
掛掉電話以後,我突然想到她劈頭第一句話是講「Elsa你做生意很厲害的樣子,我想聽聽你疫情時怎麼繼續保持這賺錢能力」到最後她興奮的狂講自己是好老闆,疫情期間7個員工都沒fire掉,自己很辛苦的挺過(那挺過是去找媽媽跟房東關說)就在想,一堆勵志書和網路上的文章狂講創業需要的能力時,好像都沒寫到,先看清自己的敵人,才知道你需要什麼能力,類似殺雞焉用牛刀的概念。因為根本首先就要看你是誰。
看到很多社群一直在討論,老闆們、企業主們在這關鍵時期中做的哪些事很聰明、很有高度,很怎樣怎樣,我覺都可以參考沒錯,但這有點高估了這些行為VS機動型的外在環境影響。意思就是,某種程度不變應萬變也應該是個對策,但卻沒人討論,因為有所變就是被高估。
再拉回來講了,很多人認為疫情時間老闆們的對手變成疫情本身,雖然怎麼應對和更新佈局是很關鍵,但不管在什麼樣的機運,本質上的對手還是沒變。一樣是市場的話,就一樣需要有探究式場的能力 ; 一樣是競品的話,一樣是需要擊敗對手或與對手共存的能力。
就像前陣子,因為疫情台灣的紅棗整個供不應求,原本多數的平價紅棗都來自於中國,但因為疫情讓貨運成本拉高,還有對他們草藥的觀感不佳等等,有一些大廠商,直接瘋狂收購紅棗。我數次奔波台北和苗栗之間,就是為了要生產自己品牌的紅棗產品,但不料就都是晚那些廠商一步,就連這樣疫情期間,他們也沒有動作比較慢。那你說,我的敵人是疫情還是他們,甚至當我寫出了這篇如果只是為了想要討拍時,我的敵人是不是那個脆弱的自我?
我必須要找出答案,因為面對巨大變動的環境和未來,我所擁有的關鍵能力,跟我要面對的敵人有巨大關係。
下週我還是必須要再跑幾趟苗栗,但這中間我一直在思考,網路上一大堆因為疫情攻擊政府、群起霸凌沒戴口罩的人,他們的敵人究竟是疫情,還是自己。
思來想去,不知道大家能不能想出,P女士的敵人是誰?